汕头 婚姻 恋爱 心理咨询

2017-09-29

婚姻咨询与治疗,又称夫妻或伴侣咨询与治疗,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类心理治疗类别,除采用各种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外,重点发现和解决夫妻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以促进良好的配偶关系为目标。


婚姻咨询与治疗的观念与施行,可以说始于19世纪初。当时欧美各国社会面临工业化的变迁,相应地带来了夫妻关系的变化,也主生了夫妻间的适应困难,随之也感到了婚姻咨询的必要。到1920年左右,欧洲的医学家开始从夫妻关系的角度来了解性问题的真象,即通过人际关系来探讨个人的病理,可以说是精神医学理论上的突破,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米特曼医师(B•Mittlenan)著书阐明神经症求治者的病理起因与所处的婚姻问题有密切关系,提议治疗已婚神经症的求治者时,宜同时分别治疗求治者的配偶。1950年前后,随着W•马斯特(WillianMaster)及V•约翰逊(VirginiaJohne son)在美国发表性行为研究结果之后,从夫妻的情感关系来探讨性问题的风气又兴起。但只把焦点放在性关系上,而未全盘注意夫妻关系来施行婚姻问题的治疗工作。



要施行婚姻咨询与治疗,咨询师必须从心理学的角度充分了解夫妻关系的真相。施治者要能清楚了解并能辨认功能性与非功能性的夫妻关系,体会导致夫妻夫妻题的根源,才能确立治疗和辅导的方向,帮助夫妻消除病态的关系,建立健康的婚姻生活。


-- 图为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工作方式--


婚姻治疗中的语言分析

作者:汕头市爱家心理研究所 马健文


  最早深入研究心理咨询与治疗中语言构成的重要性的,是法国精神分析家雅克.拉康,他对于精神分析学说的开创性贡献,使世人称他为“法国的弗洛伊德”。如果有人认为弗洛伊德的著作难理解的话,那拉康的理念就该是晦涩艰深了。不过当你尝试去理解消化他,你会深刻体验到这位精神分析家富有洞察力的智慧。我对拉康的了解也只算略懂皮毛,在这篇文章中也不打算讲拉康的理论。不过我希望用更通俗的表达方式谈谈我在治疗过程中发现的有意思的语言片段,以及这些语言分析对咨询师的帮助。


  语言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呈现意识的载体,把人能意识到的有限内容之中的极小一个部分呈现给他人。但是通过这个外部显现的符号反过来可以追溯当事人内部运作的意识世界。更进一步的,我们甚至可以触及某些难以变成语言符号的意识,它们不能变成符号的原因是它们很零散,人们从未有觉知地把它们加工组织起来,不过它们却每天都不自主地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可称之为内隐意识。如果你觉得以上这一段很难理解,那么可以从以下的实例中体会我是如何通过语言探索求助者意识的内部运作的:


例一

  求助者:“我先生之前一直很听我的,我说怎么样他都会顺着我,但是最近我发现他在外面有女人,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他现在不照顾我的感受了,开始学会跟我吵架了。我脑子很乱,我该怎么办?”


  这句话有三个重点:1.“一直很听我的”,背后的意识是:他应该听我的。内隐意识是:他的行为应该由我来掌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一定是哪里错了。2.“有女人”和“想不到”,背后的意识是:我一直以为他的胆子没那么大。3.“开始学会跟我吵架”,背后的意识是:他竟敢跟我吵架。这句话听起来则像是大人对小孩说的,内隐意识是:丈夫就该像小孩一样受我管制。


  把这几个重点综合起来,从求助者的逻辑上来分析:她认为因为丈夫在外面有了女人,所以才开始不听我的,跟我吵架。


  这个逻辑看起来没有问题,但实际上正是症结所在,求助者没能意识到的是她自己把因果关系弄反了。实际上丈夫正是对她平时强势的态度,缺乏自我反省力的行为处处忍让,情绪积压已久。碰到外面女人诱惑时,才变得缺乏抗拒力。在一段婚姻中,男人需要获得尊重、照料、关注、重视,如果一项都没有得到,那男人要到其他地方去寻觅得到来填补心灵的匮乏,比如从小三那里。


例二

  “我辞去家里不错的工作,我来到这儿从低做起,没有朋友,就为了我的孩子。但我老公一点也不能看到我的付出,总说我不爱做家务,认为我照顾不到家庭。事实上我这份工作不比我以前,现在每天上班回家都很累了。也因为这个问题,我婆婆看我也不太顺眼。做潮汕媳妇好累,我究竟该忍受下去,还是跟他离婚?”


  这段话的信息量很大,概括起来有三点:1.来访者认为嫁到丈夫家里自己有很大的付出,这个家庭应该因为她的付出而感恩。这样的思维会导致来访者缺乏调整自己,去融入家庭的愿望,相反,如果现实生活与自己的期待出现偏差,她会感到愤懑更阻碍她适应这个家庭。2.忍受或离婚,来访者的认知框架中只能想到这两个可能,而这说明了来访者认为问题的根源都来自外界,自己只能去忍或放弃,这样的外归因会让她感到无助和痛苦。而我看到的,是来访者缺乏自我反思的能力,解决婚姻问题的根本环节恰恰在来访者身上。3. 来访者认为自己不做或少做家务是理所当然,而中华文化对媳妇的基本要求是女主人能分担相当一部分的家务,而男人更多在外面工作,这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观念,这在较传统的潮汕地区更是普遍共识,来访者在跟普遍的共识对抗,显然难以成功。而来访者对抗的原因是尚未从内心里真正接纳并意识到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内涵,她内心仍是父母的孩子,将自己的原生家庭作为自己的心灵港湾,这让她一遇到问题就想退缩,离开丈夫回娘家。


  所以,基于以上分析,我通过三个提问促进来访者的反思:1. “您是否因为辞去工作、离开家乡感觉付出很多,不断通过婚姻生活的体验来考量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这种持续的权衡会不会给您在婚姻中的心态带来问题?”2.“你是否真正将自己作为丈夫家庭中的一个家庭成员来生活?你的心是否曾安定下来?”3.“在你心里,作为父母的女儿,和作为先生的妻子,这两种感受哪种更为强烈?这样的对比能不能引起你的某些思考?”


  这三个问题的一问一答下来,来访者的哭诉停止了,她开始出现思考的动作和表情,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我的提问似乎对她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因此带来了思维上的某种震撼,看得出,她开始认真的重新思考婚姻中的问题。她告诉我,这种咨询的体验与朋友的宽慰完全不同。


  语言分析,是咨询师敏锐洞察力的根源,是主体与客体思维、意识联结的重要载体,这篇文章只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更多咨询师能意识到语言表达与分析的重要性,以后我会通过更多的例子和理论来详述这一咨询技术。



以下为婚姻治疗中一种比较有趣的技术,故事治疗。


讲故事挽救破碎家庭

马健文老师发表于北京《生命时报》


夫妻斗嘴、婆媳吵架、亲子关系差……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里的纷扰本无对错,每个人从不同角度出发,判别标准也不同。在心理咨询师眼中,判断对错并不重要,让当事人反思并参与到问题解决中才是关键。我在解决家庭问题时,喜欢通过讲故事,让人暂时跳出自己的问题,从更客观、理智的角度进行反思。尤其下面4个故事,能解决大多数常见的家庭问题。


故事1:别总想着赢


  老人带着孙子和一头驴旅行。路过一个村子,村民们说:“老人行动不便,男孩却骑着驴,不像话。”男孩急忙跳下来。又到了一个村庄,村民说:“老头骑着驴,让孩子走路,真狠心!”两人只好都下来,牵着驴走,可第三个村子照样充斥冷嘲热讽:“有驴不骑,真笨!”爷孙俩不得不一起骑驴,可新的议论来了:“两人骑一头驴,真残忍!”他们最终只好扛着驴走。


  我的赠言:你是否正在为谁错谁对的问题与配偶、父母、公婆、孩子争执不清,坚信自己没错而绝不妥协?回味下这个故事,爷孙俩的困境就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以致跟自己较劲,陷入无益的游戏中。不妨跟着自己的心走,别强求他人的看法与说辞,做好自己。


故事2:难道还不满足


  狼的喉咙里卡着一块骨头,请鹳帮忙拔了出来。鹳要求狼感谢自己,狼嘲笑着说:“你能安全地把脑袋从我嘴拿出来,难道还不满足吗?”


  我的赠言:有些夫妇收入很高,却常因为经济支配上的事争吵。丈夫觉得妻子每周买衣服太浪费,妻子觉得丈夫给老家人的钱太多了。其实,婚姻中除了要彼此尊重,保留一部分个人的自由意志很重要。千万别像故事中的狼一样,蛮横地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加在别人身上,还理直气壮。


故事3:不再试了


  科学家把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进池子,中间用玻璃隔开。为了食物,鲨鱼不断冲撞玻璃,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渐渐地,鲨鱼不再冲撞玻璃了,即便玻璃被取走,它也仅仅在固定的区域游动。


  我的赠言:家庭中,互动和交流非常重要。如果有一方经常沉默或拒绝交流,只会惹来另一方日渐激烈的言辞,而沉默者却又筑起更坚固的心墙。有时,争吵只是为了获得更深入的交流,却往往因爱成恨,稀里糊涂地弄得彼此满身伤痕。渐渐地,需要沟通的人也会放弃,关系变得冷漠,彼此多说一句都觉得厌倦。所以,好好感受伴侣的需求吧,别认为他不可理喻,而要反思自己,别让爱你的人变得无助。


故事4:自己心里有灰


  一个女人总抱怨邻居懒惰:“她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洗好的衣服居然还有污点!”直到一天,有个朋友到她家做客,拿了一块抹布把窗上的灰抹掉:“这不就干净了吗?”原来,是女人家的窗户脏了。


  我的赠言:你看对方哪里都不顺眼时,不要武断地责怪他,也有可能是你的内心发生了变化:或许你对他有了严重的偏见,又或许你已经不爱他了。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否则会像那个女人一样可笑。



http://m.stxljk.com/nd.jsp?id=56

婚姻问题


http://m.stxljk.com/nd.jsp?id=57

亲子关系


http://m.stxljk.com/nd.jsp?id=58

家庭纠纷


分享